一個人有沒有文化,就看這四點:根植于內心的修養;無需提醒的自覺;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為他人著想的善良。
01
五一,被劉詩詩事件刷屏。
一位叫做“Judy”的空姐,
在微博上講了一件關于劉詩詩的趣事。
因為是空姐,在飛機上服務,
Judy常會遇見各種大咖和明星。
但這些大咖和明星都沒給她留下深刻印象。
直到前幾天,她遇見了劉詩詩。
那一天,劉詩詩坐的頭等艙。
飛機落地后,Judy去整理頭等艙時,
赫然發現: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。
Judy一下就被電到了:“以前頭等艙的客人,都是把被子團成一團,扔在腳底下就走了,沒想到詩詩竟會疊放整齊,我好感動?!?
坐頭等艙的人,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,
但是你看,疊被子的人卻這般少,
偶爾有一個,空姐就會感動半天。
02
上個月,上班途中。
正急著過馬路時,遇到了紅燈。
但一群人不管不顧,結隊沖了過去。
坦白講,當時我也很想隨大流。
但正在此時,我看到了旁邊一小年輕:
扎眼的殺馬特發型,頭發染得五顏六色。
看起來,實在不像一個“好貨”。
可他,就那么遺世獨立地站在那里,
任憑旁人闖紅燈,“我自巋然不動”。
我頓時覺得:今天輸給他了。
五一,陪媽媽逛街時遇到一流浪歌手。
聽完一曲后,我走過去,
隨手把五元零錢扔進了那帽子里。
但接著,媽媽的舉動讓我大吃一驚。
她走到帽子跟前,慢慢蹲下身子,
輕輕將兩個硬幣放進了帽子里,
并微笑著向流浪歌手點頭示意。
我媽,沒有念過多少書。
但這一刻:我實在輸她太多。
03
對比這幾件事,
我想起了白巖松的一句話:
“一個人有沒有文化,
并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。
有學歷的人,不一定有文化;
沒學歷的人,不一定沒文化?!?/strong>
讀很多書,擁有很高的文憑,
和有沒有文化,有時完全是兩碼事。
常常聽人說:“沒文化真可怕!”
可“文化”到底是什么呢?
是學歷?是經歷?是閱歷?
似乎都相關,但似乎又都不是。
關于什么是文化,我最最欣賞的回答,
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:
根植于內心的修養;
無需提醒的自覺;
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
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
04
有一次,梁曉聲去法國訪問,
他坐的車前面還有一輛車。
那天有風,前車揚起的塵土隨風四散。
梁曉聲問司機:“能超車嗎?”
司機說:“在這樣的路上超車很不禮貌?!?
正說著,前面的車停了下來,
一位先生走下車,跑到梁曉聲所坐的車前:
“對不起,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,不公平!
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,
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?!?
梁曉聲的臉騰一下紅了:“這句話讓我羞愧了好幾天?!?
吳小閑講過另一個感人故事。
一次,他跟著老總去談業務,
午餐時,便在酒店點了一桌菜。
吃飯中途,服務生端上一道特色菜,
老總禮貌地說:“謝謝,我們不需要菜了?!?
服務生解釋:“這道菜是免費贈送的?!?
老總依然笑著回答:“免費的我們也不要了,吃不了,很浪費?!?
飯畢,老總將吃剩的菜打了包。
回公司途中,老總將車子開得很慢,
好像在打量什么,吳小閑正納悶時,
老總把車停了下來,拿起打包的食物,
下車走到一位乞丐跟前,雙手遞了過去。
什么是文化?這就是文化。
文化就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。
05
坐落在瑞典哥德堡的沃爾沃集團總部,
有個可供2000人停車的大型停車場。
這么大的停車場,若在中國必然經常堵車。
但在沃爾沃,堵車情況一次也沒發生過。
記者在停車場安裝了幾個攝像頭,
觀察沃爾沃員工到底是怎么停車的:
“每天早上7點開始,就有員工陸續到來,
他們會自覺地將車停到遠離辦公樓的地方。
最遠的泊位離辦公樓的距離超過1公里。
下班時,車總是從近的泊位開始駛離總部?!?
難道是公司明文規定員工要這么停車嗎?
結果員工回答:“沒有啊。我到得比較早,有時間可以走路。如果晚到的同事把車停這么遠,他們上班會遲到?!?
佚名在《人民日報》上講過另一個故事。
周末,他侄兒跟著一華人,
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捕魚。
每撒下一網,總有收獲。
可每次網拉上來后,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,
然后將其中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。
他侄兒不解:“好不容易打上來,為啥扔回去?”
華人回答:“符合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?!?
他侄兒說:“遠在公海,誰也管不著你呀?”
華人淡淡一笑:“不是什么都要別人來提醒、督促的!”
什么是文化?這就是文化。
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。
06
前幾天,去看電影。
前排剛好坐了一對情侶。
一開始,他倆并沒有引起我的關注。
可十分鐘后,他倆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。
先是那女生拿起手機咔咔拍照,
然后坐在男生身上,吵著要吃爆米花。
男生拗不過她,就出去買了。
本以為有了吃的,他倆就消停了。
可沒想到他倆玩鬧得越來越厲害,
不停打情罵俏,連爆米花都打飛了。
這場電影,看得實在很掃興。
什么是自由?
很多人的理解就是:自由就是由著自己,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這樣想的人,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。
美籍華人作家林達寫過一本《歷史深處的憂慮》,
這本書呈現了一個事實:美國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,同時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國家。
有一次,他陪中國朋友游覽美國大峽谷,
朋友拿起可樂罐,就想扔進大峽谷,
“這么深的峽谷,不干點什么多可惜呀!”
林達嚇了一跳,趕緊制止:“這是違法的?!?
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國,
其實處處充滿了不自由:
在大街上拿著打開的酒瓶是違法的。
孩子哭鬧,家長上去就一巴掌,是違法的。
連在辦公室講黃段子,也是違法的。
…………
很多中國人不理解,美國為何有如此多約束。
其實正是因為這么多約束,才造就了美國的自由。
哲學家穆勒說:“約束是自由之母。個人的自由,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?!?/strong>
什么是文化?這就是文化。
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己之所欲,謹施于人。
07
為了寫好《追尋德國》這篇文章,
余秋雨來到德國體驗生活。
他找了一處房子,感覺很不錯,
便想和房東老人簽訂長期租房合約。
老人說:“你還沒住,不知道好壞,所以先簽試住合約吧,有了切身體驗,再決定是否長住?!?
余秋雨覺得有理,便簽了五天短約。
五天很快過了,余秋雨住得很滿意,
便拿起電話和老人商談長租,
哪知一不小心,將玻璃杯碰倒在地,
哐當一聲,摔得稀碎。
余秋雨很緊張:“對不起,我打碎了玻璃杯?!?
沒想到老人卻說:“不要緊,你又不是故意的,玻璃杯很便宜,明天我再拿一個過來?!?
掛斷電話,余秋雨高興壞了,
哼著歌,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掃入垃圾袋。
過了不久,老人就來了,
進屋就問:“玻璃杯碎片呢?”
余秋雨說:“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?!?
老人出去,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后,
臉色陰沉地進了屋,對余秋雨說:
“你可以搬走了,我不再租給你房子?!?
余秋雨很詫異:“我惹你不高興了?”
老人搖搖頭:“不是,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?!?
老人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,重新分類。
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,
并用筆在上面寫道:“里面是玻璃碎片,危險!”
余秋雨的臉,頓時滿面通紅。
什么是文化?這就是文化。
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
上廁所的時候,要想到下一個上廁所的人。
扔垃圾的時候,要想到下一個收垃圾的人。
…………
“無論做什么事,都要想到下一個人?!?/strong>
08
戲劇家夏衍臨終前,痛得十分難受。
秘書說:“我去叫大夫?!?
正在他開門欲出時,
夏衍睜開眼睛,艱難地說了一句:
“不是叫,是請?!?
隨后昏迷過去,再也沒有醒來。
“不是叫,是請?!?
夏老改動一個字,卻感動了一幢樓。
梁啟超怎么去世的,大家知道嗎?
他死于當年協和醫院的醫療事故:
醫生把本該切除的左腎切成了右腎。
臨死前,梁啟超不是咒罵醫生,
而是叮囑家人:“千萬別跟媒體說,不要公布。老百姓剛剛開始相信西醫,如果讓他們知道我的事,難免就會退卻?!?
夏老梁老,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。
一個真正的文化人,應具備四種素養:
根植于內心的修養;
無需提醒的自覺;
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
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
愿你我不僅有知識,也擁有文化。